开云新闻中心

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事实还是谎言?国学之韵

2024-05-29 14:02:4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近期西方舆论场持续炮制“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宣称中国政府补贴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产业致使产能过剩,为消化过剩产能,以明显低于市场价在海外倾销,冲击了全球供应链和市场。荒唐的论调不仅不符合经济学的基本逻辑,也不利于促进优质商品的全球范围配置,这一充斥着浓厚霸凌色彩的话题旨在为其升级绿色保护主义壁垒造势,最大企图是遏制打压中国优势产业。

  现阶段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从国内新能源市场来看,市场购销两旺,产能和市场需求蕴藏着巨大潜力。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958.7万辆和949.5万辆,而在2024年第一季度依然延续良好趋势,销量达到209万辆,同比增速达到31.8%,显示出淡季不淡的市场表现。从海外市场来看,中国附加值高、引领绿色转型的新能源产品成为出口新动能,存在巨大市场需求。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了29.9%。2024年第一季度同样延续增长势头,合计出口2646.9亿元,同比增量超过1000亿元。这顺应了世界市场对新能源、绿色转型、高科技产品需求持续上升的趋势,为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提供了新动能,而且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了中国力量。

  中国新能源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是基于全球碳减排的迫切需求。据测算,中国2023年出口120.3万辆新能源汽车,可减碳约200万吨。国际能源署(IEA)预计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700万辆左右。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测算,要想实现《巴黎协定》所设置的控温目标,2030年全世界光伏发电装机累计容量不得低于5400GW,是现阶段全球总装机量的4倍左右、我国总装机量的9倍左右。可见,现阶段新能源的产品尚且无法完全满足未来全球市场需求,预计较长一段时期,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将持续受到欢迎和热捧。碳减排进程所塑造的绿色消费观带来强大的市场需求,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链高端化攀升的重要支撑。因此,从市场需求端蕴藏的潜力来看,中国新能源产能并没有过剩。

  我国新能源产品出口优势是什么?并非西方舆论场所宣扬的产业补贴。产业补贴与产能过剩并不存在强相关性。产业补贴的本质是政府部门战略眼界和市场主体投资效率相互促进,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提升和市场规模国学之韵做大做强。产业政策并非中国原创,其发源地正是倡导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美国。美国自2010年运用税收抵免的方式补贴新能源汽车销售,通过《基础设施和就业法案》划拨75亿美元资金,以促进充电设施建设。后续通过《通胀削减法》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清洁能源产业提供约3690亿美元税收激励和补贴。此外,日本自2008年对电动、清洁柴油等清洁能源车型提供补贴。德国同样从2016年开始对新能源汽车销售实行大额度补贴。从产业补贴额度来看,美国新能源车税收抵免额为2500至7500美元/辆,德国补贴额下降后依然达到约3200美元/辆,日本最低补贴额度也超过2800美元/辆。反观中国的新能源产业补贴政策已在2023年正式取消,其补贴额度也不足2000美元/辆。由此可见,中国新能源产业优势并非补贴造成市场扭曲的结果,产能过剩“补贴优势论”的观点完全是凌空蹈虚。

  事实上,中国新能源产业优势是建立在新发展理念、持续技术创新、完整的产业链基础之上的。我国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发展低碳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绿色发展理念提升产品“绿色”含量,符合全球能源发展的需求,有效应对海外绿色贸易壁垒。中国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新能源汽车为例,通过深化“三纵三横”研发布局,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实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攻关工程,重点在电池技术、智能网联技术和基础技术等方面加快攻关。从产业配套能力来看,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新能源领域拥有涵盖从材料研发、工程设计到制造管理、总装集成的全产业链。完整的产业链让中国制造的产品在成本和质量控制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配套体系既包括传统的车身、底盘及汽车零部件生产供应网络,又包括新兴的电池、电控、电驱动系统以及电子产品和软件的供应体系。在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形成了“4小时产供圈”。因此,中国坚持新发展理念、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以及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形成了综合性竞争优势,在优势推动下,中国的新能源产品顺应全球绿色发展的历史趋势,“强势出圈”获得全球消费端的广泛认可,充分证实了中国新能源产业新优势,靠的是真本事。

  “绊倒别人”,不会让自己跑得更快,霸凌行为、保护主义的做法只会是损人不利己。恶意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调,歪曲指责中国的产业政策,泛化国家安全概念,诋毁中国产能提质增效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真实意图是通过不公平的非市场手段,遏制打压中国先进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不久,习主席在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时指出,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现阶段,绿色低碳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从全球范围来看优质产能不是过剩,反倒是严重不足。相关国家应摒弃心口不一的虚伪和双标,放弃炒作“产能过剩论”的伪命题,而是从经济规律出发,理性辩证看待产能问题,与中国一道共同维护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推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搜索

网站地图